本報記者 | 邵鵬璐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是關系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問題。日前,在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推動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全球發展與中國機遇”論壇上,對于如何推動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與會業內人士表示,需要大力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壯大養老金儲備規模、提供真正符合大眾需求的產品等。 去年底備受關注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養老金融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金融支持養老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養老金融具體指的是什么?“養老金融應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一是個人養老金融服務,包括支付、儲蓄、理財、信托、保險、信托、公募基金等在內的符合老年人特點和具有“醫康養”屬性的普惠金融產品與普惠金融服務;二是養老產業融資服務,指滿足養老產業的各種投融資需求,為相關養老產業提供投融資支持的與醫康養相關的金融活動;三是養老金金融服務,指養老金投資管理,包括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在內的各項養老金的投資管理,著眼于如何通過相關制度安排進行養老資產的投資管理以實現養老資產的保值增值。 目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由三大支柱組成:一是基本養老保險,二是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三是個人養老金制度和市場化的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二級巡視員李德宏透露了一組數據:“在第一支柱方面,一是參保人數不斷增加,目前總數達到10.7億人,基本實現全覆蓋。二是待遇水平持續增長,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同步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今年的總體調整水平為3%,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也在逐步提高。三是基金運行總體平穩,收大于支,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四是實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養老保險政策進一步規范,資金調整力度不斷加大,確保了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但業內普遍認為,當前,對第一支柱的過度依賴,給公共財政帶來的負擔愈發沉重。如何推動各類養老金和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讓“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齊頭并進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黨組成員武建力表示,經過多年努力發展,我國已基本形成包含一、二、三支柱在內的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養老財富積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最近出臺了延遲退休政策,對于進一步提高國家和個人的養老財富儲備,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總體來講,與滿足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相比還有差距。從未來發展看,應多措并舉壯大各支柱養老金儲備規模,提高養老金長期收益水平。推動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需要監管機構和市場投資主體同向發力,從本金、收益、期限等要素著手,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夯實養老財富儲備。 “實現充分的養老資金儲備,可以從兩方面發力,一是優化政策設計,進一步調動各方積極性,二是優化家庭資產結構,拓寬養老資金儲備來源。我國居民儲蓄率仍較高,從一般儲蓄向養老儲備轉變有較大空間,應該引導居民樹立大財富觀念和養老儲備意識。在不改變家庭資產總量的情況下,主動調整家庭財富政策,提升養老資產戰略,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個人和社會的養老意識。”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蔡希良結合實踐認為,養老金融應具備長期積累、跨期支付、保值增值等重要特質和核心功能。發展養老金融應把握好這個功能定位,在頂層設計、政策制定以及產品服務的開發上,注重體現政策的一致性和目標一致性,切實為人民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提供穩定可期的現金流和健康醫療等必要的風險保障,讓老年生活無憂慮、有尊嚴,從而提升消費意愿,讓銀發經濟潛力得到充分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