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松江區的G60科創云廊。松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本報記者 | 邱愛荃
盛夏的松江,驕陽似火,萬物蓬勃,處處洋溢著激情與活力。走進上海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經開區”),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大型運輸車輛穿梭在建設現場;漫步松江新城街頭巷尾,人潮涌動,熱鬧紛繁,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上海市近日舉行的“高質量發展在申城”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據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介紹,今年上半年,松江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33家,連續兩年位列上海市第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位居上海市第二。工業固定投資實現84.7億元,增長52.6%,總量位居上海市第二。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34.9億元,同比增長7.4%。新設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13.15%,達24.3萬戶。進出口總額繼續保持上海市第二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額比重近七成。
“快”“慢”之間看格局
近年來,松江堅持“四個放在”,強化“四大功能”,服務“五個中心”建設,按照上海市委“一高地、三生態”定位要求,進一步做實機制、放大效應、打響品牌,加快建設“三先走廊”,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十三五”期間,松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2%;而在“十二五”末期,松江有不少核心指標還位列上海市尾部。 曾經,松江也飽嘗轉型陣痛,優化經濟結構已是迫在眉睫。2016年,松江打響“五違四必”攻堅戰,單單1年的拆違面積,就超過了以往10年總和;5年來拆違2100多萬平方米,關停清退4100多家落后產能企業。 新空間騰出來了,土地指標如何利用?2017年,松江區上下統一思想,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從土地要素驅動發展,轉為科創要素驅動發展。 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決心,在緊要關頭留住了國內領先的智能制造全產業鏈企業。當時,科大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想找一塊300畝的工業用地作為產業基地,但這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難度頗高。正當企業猶豫要不要整體遷出上海時,松江通過減量化騰挪出土地指標,將300畝原本準備作為商用開發的城市備用地改為工業用地。 “不拘小利算大賬”,松江很快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先進制造業龍頭企業——海爾智谷、上海超硅、正泰啟迪智電港、G60腦智科創基地、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先進計算中心、復宏漢霖……“十三五”期間,相繼有8個百億級項目宣布在松江開工建設。 “我們把先進制造業支撐的實體經濟發展放在首位,把土地要素供給給先進制造業。”程向民說,在松江,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 今年3月,上海洗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洗霸”)全資子公司上海洗霸清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摘得經開區東部園區的Ⅳ-167號地塊,擬投資建設“上海洗霸松江生產基地”。“除了水處理化學品、加藥設備的智能制造之外,松江基地還將聚焦鋰離子固態電池粉體及儲能電池制造工藝、介孔碳、硅碳負極、鈉離子電池負極等業務,同時還將設立上海洗霸的研發基地,研發方向為水處理藥劑、水處理設備及新材料三大領域。”上海洗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煒說。 據介紹,在鋰電新能源產業鏈上,電解液作為“鋰電池的血液”,是鋰電池四大關鍵材料之一,約占鋰電池總成本的10%~15%。而上海洗霸將通過開發革新性的先進固態電解質粉體材料替代鋰離子電池中的液體電解質,推進大容量、高比能固態鋰電池的研究開發,加快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助推電動汽車、無人機、智能穿戴、3C消費電子等應用領域邁上新臺階。 離開松江30年,為什么會選擇重新回松江?王煒坦言,松江是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策源地,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正在逐步形成世界級制造業集群。作為支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強國戰略的重要引擎,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始終堅持硬核科技和產業化創新雙輪驅動、實現高科技產業和城市群一體化高速發展。 “進入新賽道的上海洗霸,在固態鋰電池高性能無機電解質粉體關鍵材料的研發過程中,核心技術指標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原創技術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這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三先走廊’的定位非常吻合,所以我們回到松江,希望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貢獻力量。”王煒說。 如今,松江已形成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6+X”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國家戰略牽引下,策源地松江“十三五”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4%,地區生產總值絕對值年均增長10.5%;制造業稅收占主導地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比重從2015年的18.5%上升到60%。
“進”“退”之間看擔當
作為上海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專項,上海昊海生科國際醫藥研發及產業化基地的首期項目——昊海眼健康產創中心今年6月在經開區正式投產,通過持續轉化公司諸多海外研發中心的核心產品,創立了“產學研醫聯動”的全新業務模式。 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裁吳劍英說:“依托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發展優勢,運營成熟后預計將形成百億級規模的產值。以灌裝線為例,完全達產的話,就能實現近過百億元的銷售收入,能貢獻10個億以上的稅收。” 據介紹,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研發、生產及銷售創新型醫用生物材料,以科技創新為抓手,為推動松江乃至上海生物醫藥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貢獻力量。目前,昊海生科完成了以人工晶狀體等為代表的生物醫用材料的行業重組,在眼科、整形美容與創面護理、骨科和防粘連及止血等4個主要業務領域取得了行業領先優勢。 在松江,像昊海生科這樣的高科技企業近年來快速增長。體細胞克隆猴、大硅片、光刻膠、新型航空發動機等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持續涌現。前不久,G60腦智科創基地還發布了世界首套獼猴大腦皮層單細胞空間分布圖譜,取得了腦科學領域的引領性成果。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背后,是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持續加大創新力度,著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人才鏈加速融合,資源要素配置能力、服務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在科技和產業創新上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發布的G60科創走廊5周年研究報告顯示,自啟動建設以來,九城市主要指標占全國比重不斷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從1/16上升到1/15,登陸科創板企業占全國1/5,進出口額占全國1/8。 G60科創走廊聯席辦主任、松江區副區長劉福升介紹,九城市正積極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合作機制》和《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合攻關行動方案》落地實施,聚焦生物醫藥、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跨區域組織聯合承接關鍵技術攻關重大任務,開展重點產業領域跨區域“揭榜掛帥”。
“遠”“近”之間看境界
歷史的畫卷,總是在砥礪前行中鋪展;時代的篇章,總是在不斷的奮斗里書寫。 G60科創走廊的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在基層的生動實踐,通過秉持新發展理念,改革辟路、創新求實、唯實唯干、拼搏奮進形成的重大成果、重大任務、重大品牌。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過程之中,作為九城一體協同創新的新機制和實踐成果,在新的征程上要有新的擔當和作為。尤其是在當下嚴峻復雜的外部經濟形勢的考驗下,在脫鉤、斷鏈的沖擊下,松江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進一步增強G60科創走廊的發展新動力? 首先,強化制度創新。率先建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一網通辦”機制,實現九城市89個綜合服務通辦專窗全覆蓋,跨區域可辦理事項數量已經超過178項,跨區域辦件累計突破100萬件。央行發布支持G60先進制造業發展金融“28條”;實體化運作國家級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運行G60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協作中心,啟用G60職工科創成果發布交易中心,連續舉辦五屆G60科技成果拍賣會,成交總額近180億元,交易總額年均增長率達155%;與復旦、交大、同濟、華師大以及松江大學城7所高校共同簽約,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項目;新增上海市唯一一家院士工作站,全區院士專家工作站總量達到81家,位居上海市前列。 6月6日,第五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在合肥舉辦,會上發布上線了長三角政務服務跨省通辦遠程虛擬窗口。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松江、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第一時間完成聯調聯試,實現了遠程虛擬窗口的全面覆蓋,標志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一網通辦”跨入2.0版本。在此過程中,松江、合肥全程參與試點測試,為遠程虛擬窗口的順利上線貢獻了G60力量。 長三角政務服務跨省通辦遠程虛擬窗口是三省一市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創新推出的跨省通辦遠程虛擬窗口服務模式。在不改變長三角三省一市原有業務辦理規則和受理系統的基礎上,通過“屏對屏”,實現跨時空的“面對面”,推動跨省業務屬地遠程受理,屬地工作人員“手把手”遠程指導辦事人在異地窗口完成辦事,架起幫助企業、群眾跨越業務鴻溝的橋梁。企業和群眾在就近政務窗口就能獲得與屬地窗口“同質同效”的服務,助力長三角跨省通辦邁上新臺階。 今年5月25日,在G60科創走廊上升為國家戰略重要平臺5周年之際,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指出:“G60科創走廊的優勢在創新生態,出路也在創新生態。科技創新的區域協同要放在突出位置,全球的科技創新協同是無法阻止的。我們要以更高水平的開放,來推進更高質量的G60科創走廊建設。” 程向民表示,要秉持新發展理念不動搖,走好高質量發展的新路,綱舉目張牽引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的強鏈和補鏈,增強其抗波動性和增長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