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季曉莉
今年是中日韓合作機制發展的第24年,三國貿易額從1999年的1300億美元左右增長至2022年的接近8000億美元。三國合作既推動了三方的貿易增長和經濟發展,又帶動了東亞地區和全球貿易與經濟增長。 近年來,三國在制造業領域的競爭性有所增強,在服務貿易領域卻仍有較強的互補性。2012~2021年,中國對日本、韓國的服務貿易總額由480億美元增長至638億美元左右。到2022年,中國已連續19年是韓國的最大貿易伙伴,連續16年是日本的最大貿易伙伴,是日韓最大的出口對象國和進口來源國。未來10~20年,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蘊藏巨大的市場潛力,這將為日韓提供較大的新增市場空間。 近日,由中日韓合作秘書處支持,韓國東亞財團、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日本國際經濟交流財團主辦的第十屆中日韓合作對話在韓國首爾召開,主題為“引領中日韓合作走向可持續繁榮的未來”,三家主辦方發布了關于促進中日韓合作的聯合聲明。 中日韓應推動合作不斷取得新發展
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李熙燮認為,中日韓三國不僅是地理上的近鄰,文化上也有很多共同點,特別是經濟上,三國GDP合計約占世界總量的25%,貿易總額約占世界20%,互補性強,也具有高度相互依賴性,需要用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三邊合作。 “健康的雙邊關系是中日韓三國合作的基礎,而三國合作的加深又會為各自的雙邊關系做出貢獻。為了中日韓合作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將首腦會議定期化,保持正常的交流。中日韓合作的制度化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合作的不穩定因素,并成為中日韓三國合作堅實的基礎。”李熙燮建議,通過穩步推進災害管理、公共衛生、老齡化、氣候變化、城市復興、國際犯罪應對、核安全等與公眾生活質量直接相關的領域合作,積累成果,加強中日韓三國機制化合作。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大趨勢,中日韓經貿合作要排除地緣政治的干擾,堅持以合作推動區域發展,謀求共贏。近年來,三國在制造業領域的競爭性有所增強,在服務貿易領域卻仍有較強的互補性。中國是日韓最大市場,未來10~20年,包括產業、科技、消費、城鄉、能源、貿易等領域在內的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蘊藏巨大的市場潛力,這將為日韓提供較大的新增市場空間。中日韓三國應深化在應對老齡化和低生育率艱巨挑戰方面的合作,通過人文交流促進教育、文化、旅游、健康、信息等方面的合作,為整個服務貿易合作打基礎。 峨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崔恩美表示,中日韓合作應該朝著更加緊密和全面的方向發展。在經濟領域,可以進一步加強貿易合作、投資合作和產業合作;在文化領域,可以加強文化交流、教育交流和旅游交流;在政治和安全領域,可以加強政治對話、安全合作和地區穩定機制建設;在環境保護、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全球議題上也可以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用好RCEP機制促進中日韓合作
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科學與經濟學院副院長深川由紀子認為,RCEP可以有多種方法應對當前前所未有的不確定國際環境。第一,進一步開放RCEP的市場準入,特別是在食品等輕工等各類消費品領域。第二,RCEP升級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準入與服務業自由化、投資、自然人流動等協同效應。第三,加快升級RCEP數據規則。第四,推進中日韓投資協定升級。 韓國中央大學特聘教授安忠榮為中日韓深化合作提出建議:一是形成開放的基于規則的系統;二是用好RCEP生效機制恢復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三是加強三國青年學生交流;四是促進中日韓內部旅游一體化;五是實現彈性供應鏈網絡;六是加強中日韓三國數字貿易互聯互通;七是重點關注核能安全和預防氣候變化造成的自然災害;八是為外國直接投資者提供配套服務。 安忠榮認為,中日韓在RCEP框架下首次有直接的自由貿易安排。下一步,需要盡快實施完全累積的原產地規則,實現原產地證書的自我認證,惠及中小企業;設立RCEP秘書處,有效監測RCEP的實施情況以及各成員國承諾實施情況;升級RCEP條款,包括數字貿易規則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張蘊嶺表示,RCEP不僅僅是一項自由貿易和投資安排,更重要的是包含了經濟合作議程。他提出建議:第一,RCEP的制度設置要用于降低政策風險和捍衛基于規則的貿易體制,包括建立生產網絡監測和升級機制,使部長級會議和聯合委員會正常化,并設立秘書處等;第二,應審查RCEP實施情況,包括每年處理和審查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可持續增長和商業環境等相關問題的專家委員會,以及5年內進行一般性審查的聯合委員會;第三,RCEP的升級議程必須基于評估并考慮擴大成員,例如中國香港、東帝汶、印度和其他經濟體。 遲福林認為,三國要以服務貿易為重點深化RCEP框架下的經貿合作。在RCEP電子商務規則框架下,三國共同開拓區域內數字經濟大市場;積極促進旅游、教育、文化娛樂等產業合作;共同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積極推進醫療、健康、養老等產業項下的自由貿易進程。 連氏經濟研究中心主席郭秀鐘認為,推動RCEP一體化,需要遵循歷史邏輯、經濟增長邏輯和分配正義邏輯,在生產、流動和融合方面應該形成共識;需要建立穩定、高效、可靠的供應鏈和需求市場;需要建立相互尊重的經濟政策和制度合作機制。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RCEP研究所所長匡賢明認為,可以充分用好RCEP,加快構建東北亞新能源產業鏈。比如,充分利用RCEP原產地規則,中日韓可以推動新型低碳能源產業鏈的加速構建,如綠色氫能、可持續性新基建、智能電網、碳捕獲與儲存技術的全產業鏈延伸。同時,中日韓還可以充分利用RCEP深化合作,將清潔能源綠色技術與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地結合起來,推進基于綠色與數字雙重轉型下的東亞區域綠色能源產業鏈建構。 堅定推進區域發展應成為中日韓共同選擇
遲福林提出,當前,RCEP經濟總量、貿易總量、人口總量占世界總量的30%;中日韓三國GDP、貿易額、制造業增加值占RCEP地區的80%以上,也是區域內的主要出口市場,有條件、有能力推動RCEP提質升級,共同努力推進RCEP與CPTPP的規則對接融合。 遲福林認為當前三國需要協商如何縮短關稅減讓過渡期,如何率先推動RCEP的原產地規則由“部分累積”向“完全累積”轉變,中日韓三國都應當以擴大市場開放為目標,深化國內制度性變革。 “中日韓是基于市場與規則的自由貿易的受益者,堅定推進以市場和規則為基礎的自由貿易進程,共促區域發展,應當成為中日韓的共同選擇。”遲福林表示。
|